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选登
课题名称:幼儿园教学名师培养内部驱动机制研究
课题编号: 2011-YB-81
课题负责人: 王永峰
开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伴随着党和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学前教育的目标、要求及建议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全面的成长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迫切要求。如何落实这一目标,真正做到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其关键点在于培养大批优秀的一线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由于当前我国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由于体制、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师资队伍与中小学以及高校的情况相比,具有极大的差别,教师队混乱,发展缓慢。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组成部分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没有经过专业培养和训练的非专业人士,二是转岗的中小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工作经验和能力,但是对幼儿园保教工作不是十分熟悉,三是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科班出身的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保教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需要引导、观察、组织、参与、评价等各个活动环节,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之一影响到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速度。
当前部分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独立的活动设计与执行能力,一部分教师在思想认识上不能及时转型,领悟和体会新的教育理念和要求,导致教育方式方法落后;另一部分教师则是思想观念较为新颖,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技能,在工作中表现出“眼高手低”的问题。如何快速、优质、高效的打造一支符合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合格师资队伍,其突破口在于首先培养一批“幼儿园教学名师”,以其为核心进行引导和推动,实现“传”“帮”“带”的梯队建设,通过这些教学名师的示范带动效应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成为当前我国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
针对我国当前幼儿教师队伍发展的现状,根据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和特点,结合中小学以及高校教学名师培养的经验,探索现有制度之下的幼儿教师内部职业认同与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成为当前我国幼儿师资队伍建设的实现要求。“幼儿园教学名师培养内部驱动机制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当前我国科学开展幼儿保教工作切实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背景,以及幼儿教师队伍发展的现实情况,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二)本课题提出及其研究的意义
实践意义:在其实践与现实的意义上看,借助内部驱动机制来实现教师名师的培养完全符合教育心理学中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主张。通过这一内部职业认同的引导和构建,可以促进教师在“知”“情”“意”三个维度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完善,提高自我效能感,更好的影响其外部的行为表现。而且借助内部驱动机制这一研究也符合当前关于教师专业成长与继续教育的“人文关怀”追求,从全面的“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幼儿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形成和塑造。通过内部驱动机制的研究可以探寻幼儿教师由外在因素推动其职业成长转变为由内在因素推动其职业成长的方法和策略,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工作态度转变,积极主动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理论意义,在其研究及其理论的意义上看,基于当前我国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尤其是骨干、优秀教师的培养和引导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努力空间,还有大量工作需要继续完成。“幼儿园教学名师培养内部驱动机制研究”立足于我国幼儿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状况,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和丰富我国幼儿园名师培养的研究,特别是推动有关职业认同、自我效能感、榜样示范等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实证性、延展性研究。本课题研究也将在理论梳理与整合,资料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初步的研究模型,推动幼儿师资队伍建设理论及其研究体系的完善和深化。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一)课题界定
1.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或关键词主要是幼儿园教学名师和内部驱动机制。
(1)幼儿园教学名师,是指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机构中承担一线实践教育活动的优秀教师或工作人员。本课题所谓的幼儿园“教学名师”乃是指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幼儿教师,其“教学”含义与中小学日常“教学”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更多的侧重于教育活动。应当说,幼儿园教学名师就是能够独立、自主、有效的完成各项教育活动,并且其工作态、方法、认识等能够成为全体教师参考学习的优秀教师。
(2)所谓内部驱动机制,是相对于外在的体制、管理等因素,从内在的“知”“情”“意”等几个方面探寻激发幼儿教师积极主动进行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心理驱动力。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以及职业认同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信念、认识和态度,外在条件基本形成的条件下,利用自我效能感、自我实现、榜样示范等心理因素和途径进行引导,促进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和专业成长的发展完善。
2.研究问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就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而言,幼儿园教学名师培养内部驱动机制研究这一课题是基于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发展困境提出的。针对当前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以及对幼儿师资培养的需求,提出从教师自身内在探寻其专业成长作为突破口,研究建设以骨干教师为点,带动师资队伍整体发展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转变当前师资队伍混乱,结构不完善的情况探寻出路。
(2)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任务而言,本课题研究试图探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优先培养一部分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进而借助这些教学名师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培养教学名师可以实现以点带面,横向辐射,纵向衔接的理想发展模式,利用榜样示范的效应将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3)就其研究的具体问题而言,本课题研究将系统整理和完善幼儿教师培养的有关理论体系,尤其是心理驱动方面的内容,尝试利用各种相关心理理论,结合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现实情况,进行幼儿园教学名师的整体培养计划的制定,并通过试点进行实践和模拟活动,争取获得一手的实践收据,获得具有实效性的活动成果。如果具有可行性,则可以继续进行成果的推广和改进。
总之,本课题研究就是一项针对幼儿园教师个体专业成长以及由个体带动整体进步的系统性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主要理论基础,主要有关于教育管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以及有关的文化学、社会学等理论。
1、教师教育相关理论,包括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职业认同、终生教育、自我定位”等内容。
(1)职业认同理论主要从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在此前提下如何履行自身的职责,完成职业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根据这一内容对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的提升进行研究,寻找激发其自身提升的影响因素及相应方法和策略。
(2)终生教育理论主要是从教师继续教育的角度去分析如何利用教育文化学的理念引导幼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从思想认识上形成继续学习的主观认识。
2、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自我激励、群体激励、自我效能感、学习迁移等。
(1)自我激励、自我效能感理论主要从教育心理学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教师自我认可,自我实现的意义和规律,从中寻求激发教师继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内在因素,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推动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2)学习迁移理论主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究,寻找教师职业技能直接的平行影响和促进,推动教师业务水平与教研能力的共同进步。
3、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等相关理论。
教育文化学当前可以算作一种“前科学”发展阶段,利用这一范式进行教育现象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从文化视角分析人类教育活动的特征和规律,从地域差别、民族文化心理、社会认知等不同的维度分析因人而异的名师培养策略和方法,提供较为新颖的研究途径。
三、相关的课题研究综述
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说,幼儿园教学名师的发展主要涉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熟阶段或专家型教师阶段,包含成熟阶段教师或专家型教师特征、影响因素、发展途径等诸多方面。因此,已有的关于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和心理驱动理论等研究成果,及其所呈现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构成为本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更是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按研究主题进行整理归类发现,有关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对策等方面。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育学研究视角, 开始从人类学、生态学、心理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化学、政策学等视角审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从多视角探寻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从多维度建构发展路径,表现出多元化研究倾向。
(1)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的研究
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上看,幼儿园教学名师的发展是一个从新手到专家的长期的发展过程,许多研究证实了在这一过程有一个熟练阶段。有关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大都根植于美国学者Fuller(1969)的研究即“关注”阶段论,国内学者根据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如连榕(2002)提出的三阶段论、申继亮(2002)提出的四阶段论、周立耕(2002)提出的四阶段论、王笑梅(2003)提出的四阶段论等。总体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适应期、稳定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阶段,与之相对的教师称为新手型教师、熟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展现了一个教师从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也是每个教学名师必经的发展阶段。
(2)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基于诸多学者研究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
①内在因素。
吴荔红(2005)明确指出,幼儿教师成就动机是影响其专业成长的内部核心因素,有了高成就动机,教师就会自愿承担责任,并为此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陆玲(2009)指出,专业自主意识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得以实现的重要动力,缺乏专业自主意识,外部的发展要求就难以内化为教师的主动的发展需求。吴韦(2009)也指出,学前意识的养成与增强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影响, 只有幼儿教师具备了强烈的学前意识才能在实践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性质的彰显,扭转各种背离专业性质的倾向,从而真正的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彭兵,谢苗苗(2009)从个人的性格特征的角度分析了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指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其中优良的性格特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还有学者从专业自我重塑、专业认同 等视角深刻分析了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②外在因素。
吴荔红(2005)认为,幼儿园有效的管理是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核心因素, 民主型的领导作风和集体型的领导行为模式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影响。 王邦勇,傅淳(2009)从幼儿园管理制度的视角出发,认为幼儿园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促进幼儿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通过这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和长效的管理机制,激发幼儿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动机,为其创造各种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蒋建其(2007)谈到政府在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占有主导作用,且该作用具有法律的规定性,法律规定了政府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具体责任。
(3)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研究
已有研究主要从职前培训层面、在职培训层面、参与教研活动层面等3个维度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进行探究。
①职前培训。职前培训是幼儿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职前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在当前工作中的表现和今后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②在职培训。对于在职培训策略层面,吕耀坚,赵亚飞(2008)基于学习维度论视野构建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策略:从情感维度引导幼儿教师对培训及其学习活动建立积极的态度和感受;从认知维度帮助幼儿教师理解并掌握培训内容;从思维习惯入手提高幼儿教师的学习能力。 还有学者从校本培训视角探索了在职培训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龙薇,2006)。
③参与教研活动。很多学者从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和研究性学习的角度探索出了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有学者指出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研究自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改善教育活动质量的一种教育研究形式,对幼儿教师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李焕稳,2002)。诸多学者是从园本课程开发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述的作用。
2、幼儿园专家型教师/骨干教师发展的相关研究
关于幼儿园教学名师的相关研究在现有研究中涉及的非常少,我们可以从与幼儿园教学名师相类似的概念——幼儿园专家型教师、幼儿园骨干教师、幼儿园优秀教师等的研究中提供启示和思考。
(1)关于幼儿园专家型教师发展的研究
通过梳理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 目前国内外对专家型教师特征的研究多是以中小学教师为范型提出的,且观点各有不同,而专门探讨幼儿园专家型教师特征的研究甚少。某种程度上,研究者和实践者大多是直接将中小学专家型教师的特征移植或套用到幼儿园教师身上。
①专家型教师的内涵
关于专家型教师的含义,不同的研究者具有不同的见解,一般来讲研究者倾向于将专家型教师看做具备“教育专长”、“教学专长”与“教研专长”中任一专长的教师。如杜娟(2009)认为专家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②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我国学者顾明远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综合性地提出专家型教师的特点:①有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知识和技能。②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经“临床”实习。③有较高的职业道德。④有不断进修的意识与能力。刘岩(2001)则提出,专家型教师除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即掌握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方法及能力。 张正中(2009)指出,专家型教师具备四个主要特征:情感特征——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认知特征——广博专深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个性化实践知识,能力特征——“超凡脱俗”的问题解决能力,行为特征——敏锐的洞察力和机智处理教育问题的能力。概括以往研究,专家型教师的特征主要集中于师德、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活动组织能力与研究能力四个大的方面。
③专家型教师的培养
关于专家型教师的培养,已有研究主要从内外两方面来论述。
一是认为专家型教师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社会提供好的环境和制度支持。这种观念认为专家型教师是培养出来的,只有培养得法,培养力度加大,才会有更多的专家型教师涌现。陈杭萍(2010)提出多途径培养、提高专家型幼儿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注视幼儿园软、硬件环境开发与完善;以人性化的激励机制,激发专家型教师的自我追求动力;营造氛围,为专家型幼儿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万中范(2010)认为,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再优化的外部环境也只是专业发展的外因,只是给幼儿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外援性支持。
二是认为专家型教师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专家型教师是在某种环境和条件下靠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排除各种干扰顽强不屈、不懈努力、自我生长而成为的,是靠自身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贡献而得到社会承认和接纳的。 促进幼儿教师成长的内在因素是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教学研究、知识更新、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则是促进幼儿教师素质成长的有效途径(宋晓梅,2011)。马凤芹(2011)认为,教师要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需要学会学习,成为学有专长、博学多识的学者型教师;学会研究,成为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研究型教师;学会反思,成为有思想、有见地的反思型教师。
(2)关于幼儿园骨干教师发展的研究
关于幼儿园骨干教师发展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到骨干教师在幼儿园工作中发挥的带动作用,此方面的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幼儿园骨干教师的特征、影响因素方面进行论述。
①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内涵
现有研究对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内涵探索较少,代表性的观点也是一种社会普遍意义的解释,即幼儿园教师群体中被认为政治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有敬业精神,对提高幼儿园质量起骨干作用、带动作用的教师,能在幼儿园教育中中发挥表率、示范、带头作用和辐射指导作用(郑健成,2003)。
②幼儿园骨干教师的特征
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园骨干教师的特征突出的体现在教育观、教育素养、教育能力、人格等方面。如李云翔(2002)认为骨干教师有别于一般教师的素质及程度差异,集中体现在教育信念、教育素养、教育实践能力、人格特征等方面。杨继红(2001)认为幼儿骨干教师需要满足于下列基本条件:崇高的职业理想、先进的教育思想、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富有感染力的人格魅力。
③幼儿园骨干教师的成长因素
已有研究将幼儿园骨干教师的成长归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素质与努力,即内因。调查表明:促进骨干教师成长的内在影响因素除了具有强烈的内驱力、较为完善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良好的个性特征外,还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基础和不断学习与进取精神,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李云翔,2002)。二是骨干教师所处的成长环境,即外因。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较多的接受指导的机会,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及积极向上的园风,各种学习锻炼的机会,同时需要教师群体的互相帮助以及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3、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在国外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起步都很早,如美国1983年在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报告《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的概念,并将其视为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英国也十分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并将其视为促进经济振兴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后,英国政府对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胜任能力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以适应中小学实际教学的需要,同时要求高等学校进一步密切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的教师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日本文部省各级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从“教师是从事学生人格形成的专门新各职业,也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的观点出发,要把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作为90年代主要的政策和课题。俄罗斯政府在教师专业化方面特别要求教师的劳动要具有创造性。他们认为,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教育内容的不断变化,使得教育是创造性劳动,而不是机械性的简单的重复劳动,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千篇一律。奥地利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教师和教师教育方面尤其受到重视,如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
从国外的研究文献来看,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教师专业化问题作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他们非常重视教师的自身素质的发展。但他们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专业化教师的内涵界定,专业化教师的标准制定,以及专业化教师的成长途径的研究,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部驱动研究也相对较少。
(二)本课题与已有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已有的相关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对教学名师培养的方法和途径等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和验证,不过当前的研究更多的几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种是倾向于制度的改进和体制的转变,通过提供进修学习等机会,推动教师进步;一种是强调物质奖励,从外在角度进行强化和刺激教师提升自己;还有一种是关注中小学和高校名师培养,但对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较少,即使关注的话也往往强调其职业技能一个方面的提高。本课题的研究与以往的相关课题相比较而言,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目标,在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将内在的心理驱动机制以及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的两个问题纳入到研究范围,注重于从幼儿教师的“知”“情”“意”等心理和文化层面的因素,探寻心理激发的方法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以“名师”为核心的师资队伍整体提升的方法和途径。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为完成“发现或改善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培养机制,为社会提供更为优秀的幼儿教师,通过教学名师的影响和辐射作用,推动全体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目标,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究,希望能够获得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方法和策略。具体来讲,希望能够完成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从教育文化的角度提出幼儿园教学名师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明确教学名师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认识、职业协作等方面的基本要求。(2)根据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内容,提出教学名师培养的内部因素,并利用这些关键性的因素实现其自我提升的动机激发,也就是完成教师进行自我提升的内部驱动,主动希望成为名师,并付诸实践。(3)利用教学名师的培养活动,逐步探究师资队伍的梯队培养机制。具体目标有:
(1)明确幼儿园教学名师缺少原因。
(2)明确幼儿园教学名师的内涵和外延,有效界定其准确概念。
(3)了解幼儿教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方法与途径的异同。
(4)制定有效的以个体带动整体共同进步的专业成长方法。
(5)从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中探寻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理因素。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整理文献资料,探寻当前幼儿园教学名师缺乏的原因,尤其是内部影响因素,尝试建立原因参考系或图表等指标。
(2)并界定教学名师的评价标准,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
(3)建立客观评价体系,全面比较中小学名师与幼儿园名师之间培养方法的异同。。
(4)教学名师的内涵界定以及如何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尤其注重职业认同以及专业成长等方面的思想认识转变方法与途径的工作。
(5)整合并应用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提出幼儿园教学名师培养的理论框架。
2.课题研究拟设置的子课题研究项目
为确保本课题研究立足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也是为确保研究的普适性和广度,本课题研究拟征寻部分有意参与本项研究的幼儿园作为课题实验基地,并邀请部分具有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高校加入到本课题研究的工作中来。为便于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实验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能够根据工作实际,在本课题之下各有侧重的、有针对性的展开研究,“幼儿园教学名师培养内部驱动机制研究”拟设置如下子课题研究的选题,以供课题实验幼儿园及其教师参考。
(1)关于幼儿教师培养的的基本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制约因素研究。
不同类型(来源)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差异研究。
(2)关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与培养策略的研究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情感激励方法之可行性研究。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情感激励方法之操作性研究。
幼儿教师群体成长共同成长的策略研究。
(3)关于幼儿数学教育及其操作性教学的评估研究。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质量与效益评估。
作为课题实验基地的幼儿园,可以参照上述所列的选题确定所要研究的子课题,也可以根据所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自行拟订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选题作为子课题进行申报。课题组鼓励幼儿园在本课题研究范围内根据实际创造性地确定自己的研究选题。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法、逻辑思辨法、问卷法、案例分析法。
文献法用于研究和比较有关或涉及名师培养内部驱动机制的基本理论与培养方案。逻辑思辨法主要用于论证、形成研究者有关名师培养内部驱动机制必要的和可能有关理论观点。问卷法主要用于进行幼儿教师关于职业认同的相关认识和思想状态,分析制约其专业成长的内在因素。案例分析法则试图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幼儿教师,从多个维度探寻其专业成长的积极因素和原因,希望能够进行推广应用到其他同行身上。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研究将采取如下步骤:
1.进行课题研究的开题论证及报告
2.查阅和整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幼儿园教学名师培养机制的研究成果和培养方案。
3.深入幼儿园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实践现场展开调研,收集和获得相关的事实素材。
4.对于幼儿园教学名师培养的相关教育原理与培训方法、途径等进行逻辑构建和理性提升。
5. 对于幼儿园教学名师培养的的教学策略包括目标、内容与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建设。
6. 撰写课题研究的总报告。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1.幼儿园教学名师培养文献综述,研究报告;
2.幼儿园骨干/优秀教师培养案例汇编集,活动汇集;
3.论成人教育改革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4.扬“长”补“短”——从专业发展角度关注幼儿园转岗教师的成长,论文;
5. 幼儿园教学名师培养现状及机制研究,论文;
6.论幼儿园转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提升,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一)已取得的主要相关研究成果:
近三年来,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在相关研究领域出版著作及教材1部(套),发表论文近20余篇,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准备和基础。
其中有:论幼儿园男教师对“父亲缺位”现象的弥补,《社科纵横》,2008.4。幼儿园男教师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新课程研究》,2009.4。幼儿园男教师对幼儿性格发展的影响,《现代幼教》,2009.04。男教师,让父亲不缺位,《幼教金刊》,2011.03。用多元文化观指导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文教资料》,2009.9。儿童艺术:原始艺术的契合与超越,《作家》,2008.4。民办高校心理实验室的潜在价值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4。美英幼儿课程多元文化观及其启示,《语文教育》,2009.9。论儿童受欺负问题及干预,《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儿童语音发展的脑机制研究,《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2。生命观照下的幼儿艺术教育,《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06。发挥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3。审美之于教学的价值探究,《文教资料》,2009.07。幼儿教学法现状分析及改革,《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0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1.01。审美之于教学意义探究,《文教资料》,2010,09。对我国蒙班热的冷思考,《语文教育》,2010.09。游戏精神下的教学过程观,《咸宁教育学院学报》,2011.11。《学前教育课程论》,科学出版社,2011.06。
(二)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陈桂生.“专家型教师”辨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4(4).
[2]刘岩.论专家型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
[3]张正中.专家型教师内涵、特征及成长阻碍因素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2).
[4]吴荔红.试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05(9).
[5]陆玲.幼儿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吴韦.学前意识—— 一个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诉求[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彭兵,谢苗苗.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
[8]刘占兰.重塑专业自我,做专业化幼儿教师[J].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9]崔艳.幼儿教师专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0]王邦勇,傅淳.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园内管理制度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3).
[11]蒋建其.论政府在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作用[J].早期教育,2007 (7).
[12] 吕耀坚,赵亚飞.建构有效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策略—— 基于学习维度论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8(2).
[13]龙薇.校本培训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4]李焕稳.教育行动研究是幼儿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4).
[15]李云翔.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形成与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16]杨继红.谈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基本条件[J].云南教育,2001(14).
[17]郑健成.幼儿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价值取向与模式优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3(5).
[18]宋晓梅.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探析[J].求实,2011(2).
[19]冯宝安.近十年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学园,2011(4).
[20]肖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2011(6).
[21]陈松.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园本管理对策[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11(5).
[22]马凤芹.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1(9).
[23]徐红,董泽芳.批判与超越:“专家 型教师”概念再探析[J].教育科学,2011(2).
[24]郑颖,盛群力.如何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斯滕伯格论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J].远程教育杂志,2010(6).
[25]陈杭萍.专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新思考[J].新教师教学,2010(9).
[26]王微丹,许晓晖.幼儿园教师对专家型教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认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1~2).
[27]杜娟.专家型教师成长轨迹扫描[J].文教资料,2009(6)
[28]李韧,葛操.教师成长及其发展的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29]万中范.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动机激发的个人策略[J].教育探索,2010(6)
[30]徐炜霞,袁爱玲.制约当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31]闫静.基于职业认同的幼儿教师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2]张元.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山东教育,2012(12).
[33]贾普君.幼儿教师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关系[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4]3R.J.斯滕伯格,J_A.霍瓦斯.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35]Eija Pakarinen,Marja-Kristiina Lerkkanen and Anna-Maija Poikkeus,Noona Kiuru.A Validation of the 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 in Finnish Kindergartens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21(1), 95–124,2010
[36]CHAO-CHIA HUNG, GUEY-SHIUN HUANG,CHUN-HONG LIN,AND BIH-SHYA GAU.Asthma Care Issues in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 Evaluation on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Self-Efficacy of AsthmaJournal of Asthma, 45:539–544, 2008
(三)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和组成结构
课题参加者有来自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者,并一直从事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以及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和丰富经验。另外,还有来自幼儿园教学实践一线的幼儿园长和教师,熟悉幼儿园师资培养与教学活动。其人员梯队组成及其专业背景均能够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有效展开。
(四)课题研究的相关条件保障
(1)课题负责人及参与者具有较好的学前教育教研经历与能力,且从事着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专业课程的高校教学工作;
(2)负责人所在教研单位拥有相当的文献性研究资料可满足本课题研究的所需;学院的文献资料比较丰富,拥有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充足,此前曾经查询过相关的文献,现在已经获取论文近40篇,并持续检索补充。另外,数字图书馆中相关的教学名师论文也较为丰富,可以作为文献支撑;
(3)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梯队合理,既有擅长理论研究的专家,也有精于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学者,既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术性教研人员,又有教学与管理实践一线的幼教工作者,且富合作精神;稳定的教师团队,全部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团队具备一定的科研经验和能力,部分成员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的相关工作。其他成员也多参与过多项科研项目,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
(4)本研究拥有一批相当数量的实验幼儿园,为本研究中实践探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现实条件和保障。学院拥有大量的合作基地(幼儿园),包括省级示范园,诸如山东省银座幼儿园等,另外学校和省内多个地市之间的幼儿园具有多项合作,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丰富的研究对象(幼儿教师),与之交流,进行直接的调查活动。
(5)经费支持。学院非常重视教研和科研工作,支持教师参与和主持各种课题,尤其是省级课题,对此给予政策、资金、人员等多种支持。
国际教育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