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逃”教育工厂(2)

  她开始思考孩子的教育。几乎市面上所有的中外育儿书籍,她全看了一个遍,但愈发困惑。她订杂志。这一期说:生命在于运动。好不容易运动了一个月,第二期杂志又说:生命在于静止。“当场就被打蒙了。”董雯嫣说。

  她终于想通:对世界的认识,不能完全来自信息。如果没有很完整的独立个体,信息是干扰,不是帮助,它会让人失去中心。

  她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求佛问道。

  有类似经历的还有Bonnie。不过,她对教育意义的探寻,在孩子出生以前就开始了。

  很多年以后的一场咖啡早茶会,当Bonnie坐在北京丽都广场的星巴克,吃着帕尼尼,和若干国际幼儿园的妈妈们讨论着中国教育缺憾、双语文化下的均衡发展时,Bonnie心里想:“你没有办法改变这个教育体系,那就从自己开始改变。”

  种一棵树,在孩子脑里

  最终,董雯嫣找到了华德福这个概念。

  华德福教育始于1919年的德国,是奥地利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基于人智学理论发展起来。人智学理论由基督教教义衍生,吸纳了大量东方哲学元素,是强调人的身体和心灵协调发展的全人教育。如今,华德福学校已遍及世界各大洲,2004年,第一所中国大陆华德福学校在成都成立。

  “从每个孩子出生那天开始,他的灵性就超过了你们所有的成人,然后你保护他的灵性就对了;然后在保护的基础上给他一些引领。”

  思路是一致的:跳到体制外。而不同的父母,又各有倚重。董雯嫣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完整独立的人格和灵魂。王晓峰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各方面都强。Bonnie则希望孩子能进美国斯坦福大学,她很喜欢商学院的一句校训:Change Lives, Change Organizations, Change the world。(改变生活,改变组织,改变世界。)

  她建议妈妈们从阅读开始培养孩子。于是2013年,Bonnie创建了一个叫“Readfirst(阅读第一)”的微刊,定期给家长提供书单,推荐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分析国内体制下的一些问题,帮助家长如何去适应以及调整自己。

  她经常提起公民教育。“所谓公民教育就是,学会尊重你的家长、你的老师、你周围的人,遵从公共秩序,不要随地吐痰,穿整洁的衣服。这种公民教育中国现在是缺乏的。”

  而这时的Bonnie也在一家韩国教育集团担任北京总经理。

  一次,在首尔的一堂英文文学精读课,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正在精读《海底两万里》。老师要求他们写一篇关于尼莫船长的性格特征,5分钟即兴写完,然后上台去做演讲。

  Bonnie眼前一亮。美国私校的英文授课模式——培养学生们用英文进行创造性思考、批判思考和逻辑性思考的能力,她感觉这是中国市场所缺乏的。从2012年开始,Bonnie和她的同事们将这种名为Elan(伊莱)的教育模式引入了中国。

  这是基于这样一种西方思维发展起来的“英文健身房”。这里全英文环境,像是在中国高楼大厦里的一块飞地。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读到海量的英文分级原版图书,在外教辅导下,开始创造性写作和学术写作。比如,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罗密欧和朱丽叶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戏剧用的是怎么样的场景?让孩子去写一个自己的故事或一部自己的戏剧。

  “就像在孩子的大脑中种一棵英文树,树根就是对孩子的英文进行创造性、批判性和逻辑思考的能力。只有根扎得越深、长得越密,吸收的养分越多,这棵树结出的果实‘英文读、说、听、写能力’才越甜美。”Bonnie认为。

||


上一篇:政治局集体学习幕后
下一篇:中国富人的教育移民潮

国际教育观察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